目前,我們所處的商業環境正經歷著巨大而深刻的變革,企業在完成創造利潤這一主要目標外,還需要關注其生產經營活動帶來的社會、經濟和環境影響。因此,企業家應該跳出“只關注產出和短期財務回報”的傳統窠臼,將“好的增長”即真正的、包容的、負責任的增長和可持續發展納入企業的發展戰略。因此,建立一套評估企業增長的有效管理系統,成為當務之急。
對企業影響的評估早已有之,并經歷了不同發展階段。早期多側重于稅收,后來擴展到經濟和就業領域,但大多局限于公關需要。近年來,隨著可持續發展日益受到重視,一些企業開始涉及環境和社會領域。目前,市場上存在著多種有關企業影響的評估工具,如世界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的“影響評估框架”,國際綜合報告理事會的企業“綜合報告準則”,全球報告倡議組織的“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南”等。但因志愿性標準各有側重,且互不隸屬,企業執行情況不盡理想。
近一年來,一種“全面影響評估和管理”(簡稱TIMM) 的管理工具日益受到西方工商界的青睞。這種評估方法借鑒了現有的各種標準,圍繞就業及經濟增長來測算企業的經濟影響,針對對公共財政的總體貢獻來測算企業的稅務影響,圍繞健康、教育和民生問題來了解企業的社會影響,針對土地利用、水和空氣(包括空氣污染、溫室氣體等問題)來評估企業的環境影響,其突出特點是可以就企業某一部分或整體業務影響確定其貨幣價值,有助于做出對利益相關方最合理的決定。例如,某企業需要評估一個礦業開發項目,方案一投資少,但會造成更為嚴重的環境污染,并且對周邊村莊干擾很大;方案二前期投資較多,但產生的社會效應更好。權衡利弊,決策者即可作出判斷。
目前,“全面影響評估和管理”仍處于企業自愿選擇性采納使用的階段,如路虎、彪馬等公司側重對其環境損益情況進行評估,必和必拓、可口可樂等企業則選擇在稅收領域測算其為社會所做的貢獻,而英國SSE能源、普華永道、途易旅游等企業,則全面采用了這項評估方法。
世界經濟現處于恢復增長的艱難時刻。這些年來,人們談論更多的,往往都是如何實現增長的話題。但是,無論經濟發展處在何種階段,增長的質量和增長的內涵都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尤其是對正處于經濟增長轉型期的發展中國家而言,努力推進和實現“好的增長”尤為重要,這將有助于它們避免重蹈發達國家“先破壞,再治理”的覆轍,從而實現有質量的、可持續的綠色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