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由新科技革命推動的工業革命正在興起。對此,美英流行的名稱是“第三次工業革命”,德國叫“工業4.0”,中國叫“互聯網+”。
然而,最近美國泰勒·考恩的一本暢銷書《大停滯?》提出了與眾不同的評估。他認為,美國經濟之所以停滯,主要是美國在20世紀70年代,已經摘取了“低垂的果實”,如大量土地的開發利用紅利;大幅提升受教育人口比例的紅利;更重要的是:“過去的觀念認為,18世紀的工業革命打破了人類的局限,我們也可以一直使經濟保持高增長。而新的觀念是: 科技正處在一個高位停滯期。我們恰恰坐在最頂端,等待著下一次大的革命性成長。”
考恩指出,目前支撐經濟的主要科技成果都是在1940年之前發明的,在這之后,最重要的發明只有計算機,其他乏善可陳,由此形成了“科技高原”。考恩對美國經濟衰退原因的獨特思考,應該肯定。但筆者以為,他對科技創新規律及對互聯網作用的評估等,卻有可商榷之處。
比如,對于科技創新目前處在“大停滯”的結論,是很有爭議的。考恩列舉的許多現象,說明了科技發展隨時間和空間都呈波浪起伏狀的規律。在不同科技領域之間,存在發展的不平衡性。
一般來說,與比特世界有關如計算機、網絡等技術發展迅速,與原子世界有關的如動力等技術發展就相對較慢。考恩談到當今科技發展的緩慢,舉了航天技術的例子。他說:“登上月球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奮感,被認為象征著一個新時代的來臨,但事實上,登月這件事更多是舊科技發展到巔峰的標志。”實際上,就航天技術來說,主要與信息技術相關的衛星領域發展快,主要與動力技術相關的航天運載領域發展就較慢。這種不平衡性正是推動科技進步的重要內因。科技的發展,有些像地震現象,在長期積累能量之后,總可以在某些薄弱環節,找到突破口。目前,在互聯網、智能機器人等領域,正涌現出這種新的突破口。
又如,關于科技創新的發展史,考恩只是根據美國一位學者的一本書而作出的。這本書給出的對1億人的科技創新的平均數隨年度的變化,其結果是在1873年達到峰值,以后逐年下降。
我以為,這種統計并不全面。一是不同的創新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差別很大。少數“顛覆性”技術和眾多影響較小的創新技術,其作用不能同日而語。例如蒸汽機的發明助推了第一次工業革命,電力的廣泛應用助推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將它們和諸如電冰箱、錄音機等放在一起統計,大大影響了“科技創新已經停滯”這個結論的說服力。二是,以人口來平均也不妥當。從1873年到現在,世界人口增加了近10倍,但人口大多數是在發展中國家增加的,其受教育的程度偏低,這種統計就大大拉低了近100年的平均創新數。
再如,考恩對互聯網等新技術影響的評價顯然偏低。他提出:“互聯網的大部分價值在個人層面上實現,而不會出現在生產力的統計數據上。”其實,今天的互聯網,正在從“人人相連”邁向“物物相連”,從而滲入各行各業。這意味著,各行業如制造、醫療、農業、交通、運輸、教育都將被互聯網化。這將極大改善提高工業、農業和服務業的效率,從而拉動GDP的增長。由此,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 “互聯網+”行動計劃,將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
當前,由互聯網、智能制造等技術引發的科技革命,正在從驟然爆發轉向理性發展。歷次科技革命都經歷過從發展到成長、相互銜接的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對新科技應用進行探索,這是科技革命的“鍍金時代”。第二階段是關注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新科技,使其更廣泛、更方便、更可靠、更安全,這是科技革命的“黃金時代”。正在發生的新科技革命也是如此,只是它的過渡階段更短。目前我們正處于在兩個階段轉換的關鍵時刻,因此,我們一定要抓住機遇,順勢而為,迎接科技革命的黃金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