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功夫在詩外”。講好中國故事,要關注他人,關注時代,關注世界。當前,“一帶一路”設想為我們講好中國故事提供了很好的契機和載體,我們應當因地制宜、因時制宜,認真研究和提升我們講故事的能力。
一是超越“講”。要學會問,學會傾聽,聽聽“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需要、期待,然后探討如何滿足這些需要、期待,表明“一帶一路”是時代發展的必然,激發對方聽我講的興趣,才能有針對性地講,更好地與對方互動。我們常常說國際輿論場“西強我弱”,其實“為而不爭,故莫能與之爭”。要避免陷入中西二元對立、“老大-老二”陷阱。若只盯強者,老是想著迎頭反擊,往往容易引起周邊疑慮,嚇怕弱者,正好上了人家的當。
我們應強調“一帶一路”作為合作倡議與國際公共產品對世界的貢獻——世界上有9億人沒有用上電,光印度就有3億,而“一帶一路”推動電網的互聯互通,幫助他們脫貧致富。這比急于去辯駁“一帶一路”不是中國的馬歇爾計劃,效果要好得多。
二是超越“中國”。只有對你感興趣,才對你的國家感興趣。講好中國故事,首先要講好自己的故事,要以個人魅力折射中國魅力。中國人自古有天下擔當,需超越中國,關注他人,善交、廣交朋友。世人對中國,日益好奇,但好奇之外是疑問——中國成功對我意味著什么?唱紅中國,老外可能比我們還大膽、還起勁兒,韓國的《超級中國》、美歐的中國紀錄片就是很好例子。
“一帶一路”故事應少強調中國——“絲綢之路”概念就是德國人提出來的。少強調張騫、鄭和,要強調古絲綢之路是各國共同打通、維護的,“一帶一路”的魅力就在于激發了文明古國的往日輝煌,共商、共建、共享21世紀絲綢之路,達到共同發展、共襄盛舉的目標。
三是超越“故事”。中國故事是多方面的,既有成功,也有教訓,關鍵是故事背后的“道”。“道”在,自信在。超越自信,養成自覺,關鍵在講好中國故事之道。不只是我自豪我自信,關鍵還得讓別人自信!鼓勵他們走符合自身國情的道路。與其抱怨“有理講不出”,不如倡導“有道來分享”。中國故事是解決發生在中國的世界性問題,與其他國家的故事具有共通性。講好解決人類共同或類似問題的中國道路、中國智慧之外,更側重講“我行,你也行”,“我錯,你不要錯”。外國人不只是講好中國故事的聽眾,也可成為講中國故事的主人。
實現這三個“超越”,“一帶一路”故事就可以放在國際層面講,體現對聯合國發展議程的貢獻,體現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等的前期貢獻,表明“一帶一路”激發了歐亞大陸互聯互通的百年夢想,推動夢想成真。講好“一帶一路”故事,要多強調“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尤其是命運共同體理念,以此引領21世紀國際社會價值。一句話,從“我的”轉化為“我們的”,才是“一帶一路”傳播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