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新形勢新挑戰新任務,中共中央、國務院日前正式發布《關于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若干意見》,統籌開放型經濟頂層設計,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1、關鍵詞一:主動
為世界經濟注入大的活力
【觀點】 “機者如神,難遇易失。”我們必須審時度勢,努力在經濟全球化中搶占先機、贏得主動。
“《意見》是中國對外開放基本國策的集大成,是一個升級版,最重要的是首次提出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總體目標,首次提出開放型強國,這不同于以往的外向型經濟。”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指出。
胡鞍鋼告訴記者,《意見》出臺的大背景是中國和世界的關系已經發生變化。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已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進入世界經濟舞臺中心。目前,中國經濟總量位居世界第二,購買力居世界第一;是全球第一大出口國和第二大進口國;是世界第一大吸引外資國,也是第三大對外投資國;是世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這一切是構建開放型經濟的堅實物質基礎,也是中國搶占先機、贏得主動的條件。”胡鞍鋼強調。
當前全球貿易體系正經歷自1994年烏拉圭回合談判以來最大的一輪重構。胡鞍鋼認為,以往是貿易增長高于經濟增長,現在是經濟增長高于貿易增長,未來貿易增長還可能繼續下降。從這個角度看,現在世界實際上進入了一種逆全球化中,改變了全球游戲規則。《意見》的出臺頂住了逆全球化,是雪中送炭,為世界經濟注入了大的活力。通過中國的開放型新體制建設給世界貿易增長賦予活力。
“過去外向型經濟是局部或者說有限度的開放,新體制是全方位高屋建瓴的對外開放,是按照國際開放型標準的高水準開放。”商務部研究院原院長霍建國告訴記者。
“言之有物,具體明確。”霍建國認為,《意見》從創新外商投資管理體制、建立促進走出去戰略的新體制、構建外貿可持續發展新機制、優化對外開放區域布局、加快實施“一帶一路”戰略、拓展國際經濟合作新空間、構建開放安全的金融體系等多個方面入手,出臺了一系列舉措,亮點很多。
目前,從中國與冰島、瑞士自貿區啟動實施,到中韓、中澳自貿協定的簽署,我國已簽署自貿協定達到14個。在新階段的對外開放中,中國要積極參與、引領國際規則的制定,主動為自己和別國創造經濟發展的機會。
《意見》:全面參與國際經濟體系變革和規則制定,在全球性議題上,主動提出新主張、新倡議和新行動方案,增強我國在國際經貿規則和標準制定中的話語權。
2、關鍵詞二:平衡
構建共贏、平衡、高效的新體制
【觀點】 更加積極地促進內需和外需平衡、進口和出口平衡、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平衡,逐步實現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
剛剛公布的《2014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顯示,2014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創下1231.2億美元的歷史新高,同比增長14.2%,雙向投資首次接近平衡。
9月13日,北京市開展服務業綜合試點正式啟動。商務部部長高虎城指出,北京市開展服務業綜合試點,將與自貿試驗區、粵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共同構成服務業對外開放試點的三駕馬車。
“重視平衡是開放型新體制的重要特征。”霍建國說,中國第一階段的對外開放是利用經濟全球化機遇參與國際分工,以出口和招商引資為雙輪驅動,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平衡是關鍵詞。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出口與進口,引進來和走出去,工業與服務業都要平衡。市場起著越來越重要的決定性作用。
高虎城表示,當前,我國正處在中高收入向高收入經濟體邁進的關鍵時期,通過擴大開放促進服務業加快發展,將為穩增長、擴就業、調結構、促創新,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注入新的動力。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商務部正在積極研究放寬服務業市場準入,以自貿區談判和中美、中歐投資協定談判為契機,推動服務領域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以高水平的對外開放促進服務業的大發展。
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服務業的跨境貿易和投資成為推動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重要力量,與服務業相關的國際經貿談判明顯提速。
根據《意見》,在做好風險評估的基礎上,分層次、有重點放開服務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推進金融、教育、文化、醫療等服務業領域有序開放,放開育幼養老、建筑設計、會計審計、電子商務等服務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進一步放開一般制造業。
服務貿易是中國外貿的短板。《意見》提出建立健全服務貿易促進體系。要求擴大服務貿易規模,依托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推動服務業轉型,制定與國際接軌的服務業標準化體系,促進服務外包升級等。
霍建國指出,平衡表現在很多方面,除了大家比較熟悉的領域外,開放與經濟安全必須平衡,不能單純追求開放,要和內部的管理體制相適應,和保障體制結合起來,必須做好事中事后的監管,包括安全的審查,《意見》在這些方面都有很好的措施和安排。
“改革開放紅利巨大,但不是說一味地擴大開放紅利自然就擴大了,很多時候我們無法將市場開放一步做到位,就是因為內部的管理和保障機制不健全,在這個問題上必須做到平衡兼顧。”霍建國強調。
《意見》:把握好開放節奏和秩序,揚長避短、因勢利導、有所作為、防范風險、維護安全,積極探索對外經濟合作新模式、新路徑、新體制。
3、關鍵詞三:創新
開放倒逼改革紅利釋放
【觀點】 以對外開放的主動贏得經濟發展和國際競爭的主動,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建設開放型經濟強國。
當前中國外貿面臨著下行壓力,如何全面提升中國產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促進轉型升級?
“要進一步破除體制機制障礙,使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霍建國指出,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必須在開放的環境下實現。引入新資本、人才、技術,為外商投資創造穩定、開放、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必須從管理體制改革入手。開放倒逼改革,形成新的增長模式,將釋放經濟增長的新紅利,啟動新一輪的增長。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連維良指出,我們現在推進的改革非常重要的目標就是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而且要形成更加法制化、更加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各項改革一個很重要的出發點就是要惠及更多的外來投資者,而且一系列的改革和成效在陸續顯現。
今年3月,國家發布了新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大幅度減少對外商準入的限制,禁止類的項目壓縮到36條,而且允許類項目不再保留對外商投資股比的限制;在4個自貿區開展了外商投資的負面清單制度,除了122個項目領域實行特別管理措施以外,其他范圍都鼓勵外商進入。
中國投資體制改革步伐正在加快,未來的投資都將逐步過渡到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在清單之外的投資領域和投資項目不再實行審批。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日前審議了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將開展試點。
更多的外來投資對在中國投資信心逐步增強。當前全球的經濟下行壓力在加大,但我國今年1-8月份,外商投資增長了9.2%,其中服務業的外來投資增長了20.1%。同時,境內的投資者到境外投資的規模也在增加,1-8月份增加了20.8%。
霍建國進一步分析說,對外開放和對內改革是相互配套聯系的,國內需要統一競爭有序的市場環境,這是整個改革的最終目標,只有有了這種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再通過擴大對外開放,才能形成高效的競爭。
《意見》:營造良好法治環境,依法管理開放,建立與國際高標準投資和貿易規則相適應的管理方式,形成參與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的機制,推動國際經濟治理結構不斷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