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月27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指出,實施《中國制造2025》對促進制造業升級等發揮了積極作用,這也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必須堅持市場導向,引導企業適應和引領市場,在“中國制造+互聯網”上盡快取得突破,實現中國制造邁向中高端。
“連圓珠筆頭上的筆芯鋼珠,我們都生產不了”,“中國游客幾乎成了‘會走路的錢包’,大量購買導致日本馬桶蓋斷貨”……諸如此類的新聞,無不讓人困惑,且心中隱隱作痛:“嫦娥”奔月、“蛟龍”探海,大飛機已起飛,高鐵逐漸成為中國名片,為何在鋼珠、馬桶蓋等小物件方面卻難以領先?
應當看到,在全球化分工時代,能造大飛機確實不等于能造所有的小零件,也不等于在所有的領域都能建立完善的生產體系。在一些領域,我們落后的不只是技術,還包括思維和理念。由此,便引出一個最近的熱門話題,中國制造何時過渡到中國“智”造?
大塊頭還得有大智慧。有識之士認為,作為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中國制造稱得上“大塊頭”;而若想從制造大國升級為強國,《中國制造2025》提供了這樣的“大智慧”。
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指出,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實施《中國制造2025》。而這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也傳遞出明確信號,我們不僅要從制造大國變為制造強國,還要從制造強國變成“智”造強國。這非好高騖遠,更非嘩眾取寵,而是敏感捕捉不可多得的時代機遇,有著明確的路線圖和清晰的時間表。
時代機遇體現在諸多方面,比如中國制造業的蓬勃發展,為中國“智”造奠定了堅實基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中國“智”造提供不竭動力;國際上先進的制造業,為中國“智”造提供了對標方向;風生水起的“互聯網+”,讓中國“智”造插上翅膀……于此而言,各種力量的疊加,將產生1+1>2的效果。
此外,在當前“雙創”時代,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不是空泛的口號,而是國民的自覺,已蔚然成風,呈勃發之勢。為什么我們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實際上跟中國“智”造聯系在一起。智從哪里來?集眾人之智。要運用互聯網技術,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當創客輩出,“智”造就有了人才資源的保障。
最重要的是,從中國制造跨向中國“智”造,從不缺價值共識,也不缺使命感和責任感。我們有臥薪嘗膽的耐力,有壯士斷腕的決心,也有清醒的自我評判。我們不能總是賣鞋襪、衣帽、玩具。中國“智”造的遠大目標不只是日用消費品,更包括高端裝備。高端裝備是撐起中國“智”造的強大支架。打開《中國制造2025》便能發現,航天航空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等等被重點部署。
讓創新創業“種苗”長成一望無際“森林”,把中國“智”造這場深刻變革進行到底,這是經濟升級的不二法門,是提高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最佳路徑,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在資金投入上,在人才激勵上,特別是制度環境上多一些創新,實現資源的優化,最大程度激發體制活力,相信過不了多少年,中國“智”造就會像中國制造一樣享譽世界,成為中國最耀眼的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