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呈現出新常態,有幾個主要特點: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速度、結構、動力,三個關鍵詞,勾勒出“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基本內涵。——《將改革進行到底: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
世界經濟下行,讓高位發展的中國也受到了影響、感受到壓力。“三駕馬車”中,投資、出口的拉動力越來越小,國內產品消費驅動相對乏力。與此同時,人力、資源等價格優勢逐步削減,人民對生態保護、資源集約、綠色發展的需求與粗放生產之間的矛盾逐步加劇,這都對我國的發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必須引領好經濟發展新常態。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市場究竟處于何種地位?如何發揮最大效用?這都是我國經濟發展必須回答好的關鍵問題。“明者因時而變,智者隨事而制。”從基礎作用到決定性作用,循序漸進中,更是體現了中國應對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決策智慧。
從供給測結構性改革著手,通過“三去一降一補”、“放管服”、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等有效改革舉措,讓政策更為寬松,為企業發展創新、行業轉型升級不斷“松綁”,全面提質增效——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用實際行動,進一步完善了生產創新、行業改革、結構轉型所需的經濟生態。但“軟環境”有了,如何適應新環境、提升“硬實力”?如何找準機遇、有效定位、精準發力?這就成了全社會需要共同探討的新話題。
時下,一些企業、行業的發展,面臨巨大瓶頸,要么轉變方式、提升產能,要么拓寬思路、轉型升級,這就對資金、技術、創新等要素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越是關鍵時刻,越要體現出生產經營者的基本定力。有的企業,面臨壓力慌了手腳,不知所措,又缺乏思想理論上的支撐,很難把握住中央釋放出的政策紅利、改革利好。有的單位,具備很強的政策敏感性,把握得也很及時,但缺乏對現狀環境的深刻認識,導致“好刀”用不到“刀刃上”,動了太多腦筋,卻難有建樹。
“察勢者智,馭勢者贏。”我們必須在經濟發展中更好地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確保更多的企業、行業能夠精準識別環境、精準把握政策、精準創新生產、精準轉型升級,讓“新常態”從挑戰變為巨大的發展機遇。要引領思想認知,樹立企業家的信心和決心,正確認識改革帶來的“陣痛”,讓他們面對難題靜得下心、應對困難沉得住氣,樂觀對待問題、重視化解矛盾,積極在發展中探路子、找對策。要引領環境優化,將“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向縱深,進一步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籬,敢對自己“動刀子”,取消無效審批、簡化辦事流程、整合低效職能,解放企業發展的生產力。要引領創新發展,注重技術革新,加大對高科技人才的招引力度,為企業的發展配套高層次的研發力量,并優化創新平臺、促進創新合作、強化創新共享,全面提升產業創新的區域競爭合力。
經濟發展新常態盡管帶來了挑戰,但也伴隨著發展的更大機遇。我們只有堅定“兩個毫不動搖”,敢改革、能改革、善改革,才能更好地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取得一個又一個更大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