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國際友人時談到:“中國已經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實現這個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在這里,他把全面建成小康放在中國夢的大格局中,把實現全面小康看作是民族復興的基礎性工程。為實現這個目標,他創造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這個戰略布局,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共同托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四個全面”布局中的戰略定位
對于“四個全面”的內在聯系,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的戰略目標,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三大戰略舉措。”這就明白無誤地昭示世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具有極其特殊的地位,具有戰略引領的作用。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和國家2020年要實現的戰略目標,我們所有的奮斗都要聚焦于這個目標。以這一戰略目標為統領,從時間坐標上看,其他“三個全面”也交匯到了2020年這一重要時間節點上,它們都內含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戰略目標之中。比如,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明確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還要求到2020年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方面。對此,黨的十八大也作過明確的戰略部署,即“到2020年,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落實,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斷提高,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在從嚴治黨方面,中共中央于2013年底公布了《中央黨內法規制定工作五年規劃綱要(2013-2017)》,也明確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內容科學、程序嚴密、配套完備、運行有效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由此可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囊括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創造性成果,并以其他“三個全面”的協同推進為標志,大大豐富了自身的基本內涵,彰顯了我們即將實現的全面小康這一社會形態的時代特色、中國特色。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有機整體,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目的,其他“三個全面”是手段。四者各有側重,不能等量齊觀。可以說,如果離開了全面建成小康的正確引領,其他“三個全面”就失去了根基,失去了方向。換言之,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這三大戰略舉措,必須服從、服務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戰略目標。
總之,我們要深刻理解、科學把握“四個全面”的內在邏輯關系,真正搞清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階段性目標,具有戰略統領和目標牽引作用;全面深化改革是實現奮斗目標的根本路徑、關鍵一招,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大動力;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實現奮斗目標的基本方式,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法律制度保障;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只有通過全面從嚴治黨才能使我們黨更加堅強起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發揮領導核心作用,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強的政治保證、組織保證。
從長遠看,“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無疑是托起中國夢的奠基性工程。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國夢的關鍵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實現中國夢的必由之路,全面依法治國是實現中國夢的法治保障,全面從嚴治黨是實現中國夢的根本保證。它們作為相互支撐、內在統一的整體,統一于黨治國理政的偉大實踐,統一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統一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二、正確認識全面建成小康的豐富內涵,科學制定全面小康的指標體系
黨的十八大報告描繪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藍圖,吹響了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軍的戰斗號角。那么,我們即將建成的全面小康到底是什么樣的小康?究竟需要用哪些指標來衡量和評價我們的小康?
按照黨的十八大報告的表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是到2020年,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在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基礎上,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豐富;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高,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基礎更加堅實;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總體實現,社會持續和諧穩定,實現國家長治久安;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由此可見,全面小康社會乃是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生態文明全面發展進步的社會。
對于什么是全面小康,習近平總書記有一系列通俗的表述,就是要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這些表述語言樸實,道出了人民心中的夢想。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現在離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滿打滿算只有5年時間。具體來說,就是實現“十三五”規劃的5年時間。怎樣確保在這5年內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各項目標?一個關鍵是要及時制定出全面小康的指標體系,并以此作為全面小康落實和驗收的依據。
僅僅從經濟指標來說,按照黨的十八大提出的要求,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時,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據有關部門測算,實現這個翻番,未來幾年GDP年均增長必須保持在7.1%左右,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必須保持在7%左右。回顧從1978年到2012年的35年,我國GDP年均增長率是9.9%,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長率是7.4%。但是近兩年來經濟增長和人均收入增長都開始放緩腳步,經濟下行的壓力從去年第四季度進一步顯現出來。如果GDP和人均居民收入增長連續跌破7%,那么到2020年實現再翻一番的難度就會很大,這就意味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難度也會增大。因此,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各個方面的建設都很重要,但是我們無論如何不能放松發展經濟這根弦,始終把發展作為解決當代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始終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而且要提質增效、科學發展,不僅把蛋糕做大而且要做得更好。只有這樣,才能為實現全面小康奠定堅實基礎。
除了經濟指標之外,隨著2020年重要時間節點的日益臨近,我們還有必要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所要完成的其他方面的任務和目標進一步加以細化分解,建立起更加直觀和可操作的全面小康指標體系。這一指標體系不僅包括上述經濟發展,而且包括政治發展、社會發展、文化發展和生態文明發展,是一個五大建設相互協調、相輔相成的綜合指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