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遵循市場經濟的內在規律,發揮好宏觀調控“看得見的手”的積極作用,我們才能成功駕馭中國經濟航船,揚帆天際、行穩致遠。
各方矚目下,三季度經濟數據終于出爐,其中GDP增速6.9%,是2009年以來首次跌破7%。數據總體來看穩中有進、喜憂參半。穩的是,GDP與CPI等主要指標仍處于合理區間,經濟基本面的態勢沒有變;憂的是,進出口等指標,特別是工業增加值、用電量、鐵路貨運量都有所下滑,PMI再次位于臨界值下方。對此,我們在保持謹慎樂觀態度的同時,也要承認下行壓力,相關政策該出手時就出手。
解讀宏觀經濟數據,看“形”也要看“勢”。一些指標回落的事實必須重視,但是波動的幅度有所縮小,經濟筑底的跡象也越發明顯。這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有快有
慢是正常的,不能說只能加速、不能減速”。認識到這個辯證層面,我們才能堅定改革發展的信心,適當提高容忍度而非重蹈覆轍,未雨綢繆而非自亂陣腳,抓住四季度機遇,兌現對人民群眾的幸福承諾。
降準、降息,業界關注的政策焦點,在數據發布后又被重點討論。相比其他主要經濟體,我們的貨幣政策整體上不算寬松并留有余地,年初的政府工作報告便對貨幣供應量增速預留了“在實際執行中,根據經濟發展需要,也可以略高些”的注腳。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中企業對信貸的需求明顯,物價水平也處于可控區間,“雙降”具備現實基礎。
從企業生產經營的角度來看,新增GDP主要由新增工資、利潤、利息、折舊構成。從公布的數據情況來看,GDP與工資、折舊的增幅基本上一致,那么影響企業利潤實現的關鍵就在于銀行利息,也即資金成本高低。事實上,不少企業的利息負擔都在兩位數以上,壓抑著創新、創業的良性運轉,非常渴望迅即降低融資成本。另一方面,大量的優質信貸產品流入股市金融體系,在信托機構之間轉圈圈。
與此同時,各主要經濟體的貨幣政策,大多以寬松為主,美聯儲的加息預期降溫、量化寬松繼續,這些都為“雙降”提供了外部借鑒。因此,我們不搞量化寬松,也要善于運用貨幣的杠桿作用與潤滑功能,緩解企業經營困難,增加就業與可支配收入。
“雙降”不等于大水漫灌,仍要強調精準施策。一段時間以來,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并不暢通,疏浚這一渠道需要相關金融機構的配合,運用經濟手段將貨幣輸送到基礎產業,為穩增長、防風險奠定堅實的實業基礎。財政政策也要有所作為,配合貨幣政策,該投的項目必須抓緊上,為官不為、讓寶貴資金趴在賬上打呼嚕,必須嚴肅問責。只有遵循市場經濟的內在規律,發揮好宏觀調控“看得見的手”的積極作用,我們才能成功駕馭中國經濟航船,揚帆天際、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