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何造得出高鐵、大飛機,卻造不好圓珠筆和馬桶蓋?近日,做客央視《對話》節目的人社部副部長湯濤表示,“圓珠筆不好用”等問題背后,還是技能人才的培養問題。“一個國家最頂級的產品有一批高端人才去生產,但是更大眾化、更常用、進入家庭或者說我們經常用的筆,則需要靠更多的勞動者尤其是技能勞動者在日常生產當中提高質量。”而有專家則認為,這是中國制造“重點領域領先,但系統性落后”現狀的寫照。(11月10日《中國經濟周刊》)
雖然在某些高精尖領域成就不菲,但是“中國制造”還是感受到了一絲挫敗。這突出表現在,一些國產的大眾消費品,往往顯得技不如人、差強人意。于此,海外掃貨的洶涌大軍,不斷外流的國民購買力,或許已經很好地說明了問題……痛定思痛,各方終于開始歸納原因、尋找對策!而人社部副部長楊濤就認為,一切的根源還在于“技能人才培養不力”。此一判斷盡管不無道理,卻也并沒有闡明全部的真相。
中國為何造得出高鐵、大飛機,卻造不好圓珠筆和馬桶蓋?要回答這一問題,首先要厘清這兩類產品完全不同的生產機制。之于前者,可以說是國家工程、明星項目。在“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高效體制下,政策、資金、人才等資源無一不是超高配置。由此,自然容易取得成績;然而,對于后一類的大眾消費品,生產主體乃是市場化企業。其之所以甘于平庸,絕不僅是受制于“人才有限”,而是有著更為深刻的原因。
眾所周知的是,圓珠筆、馬桶蓋等等,都是司空見慣的“成熟商品”。對于這類商品,國內企業素來不愿投入太多研發成本來提升附加價值。它們更習慣通過低價走量的策略,來安全地賺取微薄的利潤——在“代工基因”和“價格戰壓力”雙重作用下,多數的中國企業根本沒興趣、沒底氣,對大眾消費品進行創造性的開發。這樣的產業環境,注定不適合也不需要,技術藍領、大師工匠的成長。由此所致的“技術人才稀缺”,反過來又制約了制造業的轉型升級。
輕研發重模仿,輕工藝重產量,這是不少國內制造廠商長久以來的成功經驗。然而時至今日,此一模式顯然遇到了瓶頸。在產能過剩、供過于求的大眾消費品領域,中國制造若繼續固守老路,注定難再有所突破!如今,我們口口聲聲要培養專業技術人才。可是要知道,技術人才從不是簡單培養出來的,而是基于現實的產業訴求和生產過程而自發產生的。這意味著,與其說技術人才拯救制造業,不如說是制造業孵化技術人才。
時過境遷,中國制造是該再出發了。只有告別過去那套落后的“成功經驗”,我們才能重新發現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那就是,激發技術人才的智力參與和工藝積淀,來實現商品的價值提升。這是一個產業升級的過程,也是一個產業分野的過程。由此,中國制造的精工化傳統,將在一部分企業身上得到更多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