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公安部兒童失蹤信息緊急發布平臺上線啟動儀式在北京舉行。該平臺可通過微博等新媒體及高德地圖等移動應用APP,向兒童失蹤地周邊人群,推送失蹤兒童信息。讓更多群眾從官方獲取準確信息,協助公安機關快速偵破拐賣案件,盡快找回失蹤兒童。(5月16日 《京華時報》)
孩子走丟了,第一時間當然是報警。警方如何在第一時間動員群眾、利用專業手段和社會資源找回孩子——這是問題的關鍵。此前有數據說,每年中國有20萬兒童失蹤,但失蹤兒童找回率僅有0.1%。拋開數字上的糾結不說,孩子走失之所以令人倍感絕望,不僅在于這是家庭的慘痛悲劇,更在于報警后囿于警力等掣肘因素,指望“全城大尋找”的可能性幾乎為零。于此而言,公安部兒童失蹤信息緊急發布平臺無異于雪中送炭。
這是真正意義上的“互聯網+打拐”思維。在孩子走丟后找尋的“黃金時間”,將失蹤兒童體貌特征、照片等相關信息通過平臺官微等新媒體、高德地圖等移動應用,對公眾發布,精準推送、有效到達:以兒童丟失地點為圓心,失蹤時間1小時以內的,推送半徑100公里;失蹤2小時以內,推送半徑200公里;失蹤3小時以內,推送半徑300公里;失蹤時間超過3小時,推送半徑500公里。這可能比有限的親屬尋找、警力尋找更有效。一則,《2015中國互聯網產業綜述與2016發展趨勢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11月,中國手機上網用戶數已超過9.05億,再創新高,月戶均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突破366.5兆。如此海量的智能機用戶,如果能動員附近“低頭族”加入“打拐”行列,起碼在人力與信息層面,不至于捉襟見肘。
二則,相較于社會打拐的諸多“后遺癥”,公安打拐“副作用”為零。2011年,社科院教授@于建嶸 1月25日開通@隨手拍照解救乞討兒童,倡導以微博之力解救全國乞討兒童。此后“隨手拍”如火如荼,但也發生很多“誤傷”事件。及至2016年4月,鏈家地產的一條消息在網上熱傳,該消息指出自5月25日起,鏈家全國6000家門店將正式成為中國失聯兒童守護站,所有門店將張貼守護站標識,方便孩子們求助。各種商業機構跟風式“守護”宣言不斷,但,公眾更擔心的是,此類“有心無力”的救助,會否“不幫忙、只添亂”。在這樣的背景下,公安部門利用互聯網的力量,將打拐的專業行動和反拐的群眾之力整合起來,也許會成為最有效的應急響應。當然,這對于拐賣兒童等違法犯罪來說,成本抬高、威懾更大。
眼下要做的,也許還有兩件事:一是趕緊將類似功能整合進手機用戶的公共服務類APP。相較于刪也刪不掉的一大波流氓軟件,也許這才是真正需要捆綁安裝的基本程序。二是舉一反三,將緊急救助、求助等公共職能互聯網化,公安部只是開了個頭,更多職能部門當有所啟迪。
這些年,我們看慣了“千里尋兒”、“萬里找女”的悲愴。信息零散、資源割據,成為走失兒童回家的重重門檻。有了兒童失蹤信息緊急發布平臺,但愿人人的舉手之勞,成為助力公安部門找回孩子的回春之力。